• <ul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ul>
    
    
  • <kbd id="wskey"></kbd>
    <ul id="wskey"></ul>
    <tr id="wskey"></tr>
  • <samp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samp><samp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samp>
    客服熱線:18221259202

    制造業“老炮兒”陳佰東、陳剛:把成本打下來

       2022-10-31 8040
    核心提示:從1988年外出打工,到1997年扎根深圳寶安獨立創業,再到如今旗下兩家企業合計年營收過億,這位茂名漢子的人生軌跡,濃縮著深圳工業時代的歷史變遷。而比陳佰東更早來到深圳的廣西柳州人陳剛,卻直到2012年才完成了從


    從1988年外出打工,到1997年扎根深圳寶安獨立創業,再到如今旗下兩家企業合計年營收過億,這位茂名漢子的人生軌跡,濃縮著深圳工業時代的歷史變遷。


    而比陳佰東更早來到深圳的廣西柳州人陳剛,卻直到2012年才完成了從“打工仔”到“創業者”的身份轉變。憑借曾經干模具銷售所積攢的人脈,2012年方才創業的他,也很快將企業從“一臺注塑機、三名員工”做到了如今“模塑一體、年營收千萬”的規模。


    作為深圳第一代制造業“老炮兒”,過去的十年行業變遷,在陳佰東眼中,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技術迭代越來越快,不抓緊提高企業技術水平與市場嗅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他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


    創業


    時至今日,老一輩深圳人仍習慣于將深圳市寶安區稱之為“關外”。


    在2010年以前,這一隸屬于深圳市的縣級行政區,并不在深圳經濟特區的范圍內,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選擇到此扎根。


    回憶起曾經的寶安區,令陳剛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一個接一個緊密相連的工業區,而在當時的工業區中,相當一部分企業都在塑膠制造的產業鏈里“搏殺”。


    “那個時候寶安到處都是工廠,好多香港人甚至臺灣人到這里開廠,做塑膠的比較多,我還收到過用港幣發的工資,宿舍里住滿了全國各地來的‘打工仔’。”陳剛說。


    而在這批“打工仔”中,就有著茂名人陳佰東的身影。


    1997年,陳佰東從東莞來到深圳,他原先在一家港資塑膠模具廠工作,從學徒工到車間主管,幾乎干遍了那家企業的每一個一線崗位。


    模具是指強迫金屬或非金屬成型的工具,主要用于工業生產中大批量零部件和制品生產,是現代工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工藝裝備。而塑膠模具,便是在塑料產品加工過程中,用于賦予塑料制品以完整構型和精確尺寸的模具。


    去年在創業板上市的精密注塑模具龍頭唯科科技(301196.SZ)于招股書中就曾這樣描述:“當下汽車零部件的95%、家電零部件的90%均為模具制件,模具又被稱為‘工業之母’,模具工業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我1988年進入模具行業,在1990年前后去那家港資模具廠應聘,當時他們面試問我要多少工資,我怕說高了人家不要,就說先干一個月,一個月以后你覺得我值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陳佰東笑著向記者說。


    當一個月后,陳佰東領到6000多元的工資時,他一度以為是工資發錯了,還跟財務反復確認了多次。


    這樣一份收入,讓當時的陳佰東十分滿足,“加上業務提成,我那時一年能掙十多萬,放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是高收入人群了,我就想著掙幾年錢回茂名,完全沒想過創業的事兒。”


    但當陳佰東在這家港資企業的一線崗位摸爬滾打一段時間后,他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我在那家公司的每一個崗位都干過,最后慢慢把他們的體系就摸透了,當時也是出來看市場還行,技術我們也差不多懂了,就決定出來自己創業。”陳佰東說。


    在創業之初,陳佰東與其合伙人將廠區先選在了東莞市,通過壓縮人力與管理成本,其很快將公司的產品價格壓至比同行低30%左右的水平,憑借價格優勢迅速打開了市場空間,年產值最高時達到了六百萬。


    后來,因創業理念的分歧,陳佰東選擇與合伙人分道揚鑣。


    “他(合伙人)有點保守,當時珠三角的制造業開始爆發,深圳的市場信息流通最快,企業經營成本又低,我就帶著六七個人,搬了幾臺機器來到深圳寶安。”陳佰東回憶說。


    1997年,陳佰東成立了深圳寶田飛達模具有限公司,開始深耕精密塑膠模具的制造。


    轉型


    回顧過去25年的創業歷程,在1997年至2012年的頭15年,陳佰東覺得自己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


    而在2012年至今的十年中,他則將精力放在解決低端制造業共同面臨的升級難題上,同時還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商業版圖。


    在陳佰東眼中,模具行業屬于“不進則退”迭代非常快速的行業。“模具一般分為五金模具和塑膠模具,但是用塑料作為零件具有低成本、環保等諸多優勢,尤其是在消費品上,想想你身邊有多少東西用的都是塑料零部件。”陳佰東說。


    面臨下游五花八門的商品設計,塑膠模具企業往往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專門定制,屬于產品無法標準化的行業。“做模具很累,從來沒有一樣重復的產品,你要判斷市場上什么產品會火,去跟客戶討論技術方案,然后開模生產,看終端產品的市場銷量,要是判斷失誤,就可能意味著前面的努力都付諸東流。”陳佰東向記者感慨。


    非標定制的特性,讓陳佰東的企業始終緊跟時代發展與技術變遷。


    “我們最早從傳呼機的外殼做起,很快過渡到翻蓋手機這類電子消費品,以及玩具、文具,現在升級到智能手機、智能家居的零部件生產,甚至是一些電子消費品的整機組裝。”陳佰東說。


    據其回憶,在2012年后,市場需求迭代的速度開始陡然加快,下游的產品創意層出不窮,產品的生命周期急速縮短。


    “市場需求基本每天都有變化,每天都能接觸到全新的消費品創意,像是我們最近生產的研磨一體智能便攜咖啡機,這類產品去年剛火起來,銷量還不錯。”陳佰東拿起桌上的咖啡機產品向記者展示。


    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飛達模具開始邁出了升級轉型的步伐。


    2012年以來,陳佰東創辦的飛達模具通過自主攻關,先后獲批十幾項實用新型專利與發明專利,于2021年通過了寶安區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過去十年間,陳佰東將飛達從原先單一的塑膠模具廠商,升級至打通產業前后端的“模塑一體化”企業,使之能夠提供從模具生產到終端產品組裝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除了在模具行業的“高歌猛進”,陳佰東還將自己的商業版圖進一步擴張至文具產業。“我們以前給一家青島的文具企業供過貨,我們還簽訂了相關協議,他們只買我們的貨,我們只供貨給他們。”陳佰東回憶說。


    然而,在合作了一段時間后,陳佰東發現這家文具企業的訂單需求開始不斷減少,倍感疑惑的他在調查后發現,原先簽訂了獨家合作協議的客戶,已經在合作中通過“偷師”具備了自行生產模具與塑膠件的能力。


    “本來我們準備打官司索賠的,但是我轉頭一想,他們能做模具,那我們就不能做文具嗎?”陳佰東說。


    于是,在2008年的深圳龍崗,陳佰東找了幾個合伙人成立了屬于自己的文具品牌—思和文具。


    在思和創立之初,也就是2008年至2012年期間,深感國內文具市場過于“內卷”的陳佰東,主要就做一件事——從文具“出海”干起。


    在這四年期間,他的足跡遍布了全球各地。


    從美、德、法、英等大型歐美市場,到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新興的東南亞市場,陳佰東為自家的文具產品一步步打開銷路,思和文具的年產值也突破千萬,初步站穩了腳跟。


    而同模具生意一樣,當時間走到2012年時,陳佰東感受到了讓思和升級轉型的必要性。“隨著訂單的增長,公司的人工越來越多,越來越貴,成本的上升擠壓了本來就稀薄的利潤空間,如果漲價又會嚴重影響銷量,所以我們就決心要做自動化,把成本打下來。”陳佰東回憶。


    為了實現思和文具的產線自動化,陳佰東開始四處走訪招聘相關人才,逐個產線、逐個工序分析,僅在一年后就完成了工廠的自動化設計,并耗資千萬配置了相應的自動化設備。“我們降低成本不是為了提高利潤率,自動化之后降低的成本我們都讓利給客戶了,依靠銷量的大幅提高帶動整體營收、利潤增長。”在記者問及產線自動化后,思和的利潤率提高了多少時,陳佰東如是回答。


    通過一系列升級轉型的組合拳,陳佰東的思和文具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當時間走到2015年時,該公司年營收已能達到近兩億。


    “我們做得最好的品類是涂改液,基本在全球市場市占率接近一半。”他說。


    那么,思和文具有沒有考慮過公開上市的問題呢?對此,陳佰東向記者表示,自己原先有計劃將文具板塊推至港交所上市,但經過評估后認為,文具市場太過細分,在單一品類已成為“冠軍”的思和,即便在融資后也難談突破性發展。


    他的邏輯是:“正常經營的企業,應該是自己有錢的,不需要去別的地方找錢,上市之后很多東西要公開,股份要稀釋,市場每年都要看到你的‘成長性’,很累,所以就不想折騰了。”


    升級


    過去十幾年,按照廣東省的相關政策精神,珠三角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即,珠三角各市應制定相應的產業轉移規劃和實施方案,依照國家產業政策,實行行業準入差別對待政策,提高產業的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準入門檻,積極轉移部分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


    但在陳佰東眼中,深圳低端制造業的遷移,則更像是市場自然演化的結果。他向記者表示,在2008年之后的那幾年里,企業的綜合經營成本不斷上升,房租、人工的上漲,都在倒逼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去尋找附加值更高的業務,而無法做到的企業,自然就會選擇搬遷至惠州、東莞等地。


    此外,陳佰東還覺得,簡單地給制造業企業打上低端、高端的標簽并不合適。“面臨的市場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不能簡單地就說一家企業是高端、低端,就好像去飯店吃飯,除了山珍海味,你也需要點上一些小菜素菜,這桌菜才吃得滿意。”他說。


    而在2008年開始的珠三角制造業轉型浪潮中,已經當了快30年“打工仔”的柳州人陳剛選擇辭去了工作,因為其所在的塑膠廠于2010年選擇搬遷去了珠江西邊的中山。


    已經在深圳生活習慣的陳剛,并不想隨著“老東家”一同前往中山,辭職后,陳剛又在寶安區多家塑膠廠奔波輾轉,做著銷售工作。


    當時間走到2012年時,覺得自己打工打到“心累”的陳剛,突然發了“狠”,找上了幾個“老鄉”和“親戚”,在深圳福永租下來一個一百多平米的破舊廠房,開始自立門戶。


    在聽說陳剛選擇創業后,其曾經工作的塑膠廠老板還曾建議他到中山或者東莞、惠州租廠區,理由是那些地方租金、人工都很便宜,但陳剛始終認為,深圳會是一個更合適創業的地方。


    不過,相較于創業地點的選擇,陳剛所處的細分市場在當時則更令人擔憂。


    “我當時的客戶是做電腦顯示器的,我們就供外殼,那幾年智能手機開始興起,好多人都說以后誰還買臺式電腦啊。”陳剛回憶說。


    但是,在陳剛決定創業的同一年,一款叫做英雄聯盟的競技游戲也悄然興起,隨著游戲的風靡,電競、游戲直播等行業開始走向臺前。2012年,YY推出游戲直播業務,即后來的虎牙直播,2014年,斗魚直播成立,2015年,英雄聯盟世界總決賽吸引了全球超過3億名觀眾收看。


    電競、游戲直播等行業的爆火,意外盤活了彼時萎靡的電腦顯示器市場,讓陳剛的生意變得紅火起來。


    “搞電競的、做直播的、開網咖的,市場需求上升得很快,當時都沒想到業務擴展能這么快,每天都要忙到一兩點,我們還趁著旁邊廠子搬遷,便宜買了幾臺二手注塑機,就這么慢慢把規模擴大起來,到了2015年左右,年營收已經有五六百萬了。”陳剛告訴記者。


    如同陳佰東被“偷師”的經歷一樣,陳剛在做了一段時間塑膠外殼后發現,自己客戶生產的電腦顯示器門檻并不高,不過是在上游各供應商處買來外殼、主板、屏幕、電源等零部件自行組裝后發貨給下游。


    “干制造業,最常面對的就是做的東西不掙錢,塑膠外殼沒有技術含量,不存在你做得了別人做不了,只要愿意,你的客戶總能找到報價更低的友商。”他說。


    在此背景下,陳剛也決定對自家企業的業務來一次升級,向電腦顯示器組裝領域吹響了進軍的號角。


    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陳剛所創辦的企業,先完成了塑膠模具設計與制造能力的升級,隨后慢慢地從客戶那里整合了供應商資源,以及相關人才儲備,逐步建起了電腦顯示器組裝產線。


    “最開始做塑膠件的時候,我就想不能總是做這種不掙錢的產品,要不斷向毛利更高,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升級。”陳剛說。


    雖然由于規模較小且缺乏自主研發能力,陳剛所創辦企業的顯示器產品一直較為低端,但只是通過將生產能力及范圍簡單升級,該企業也在2019年實現了全年營收破千萬。


    “我們可能就是媒體常說的做‘山寨’產品的‘垃圾企業’,不過從一個只能做外殼的廠到今天能夠生產顯示器,問心無愧了。”陳剛如是調侃。


    下一步,陳剛希望能夠繼續深化自家企業在電腦顯示器領域的研發實力,爭取盡早擺脫身上“組裝廠”的標簽。


    但在說完這一目標后,陳剛又立覺“不太現實”。


    “我們八九十年代來深圳的創業者,做工廠的,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我自己是高中輟學,身邊很多老板朋友也都差不多,大家從‘打工仔’做起,經驗、膽識、人脈可能都很豐富,但就是沒有知識。”陳剛的語氣略微有些自嘲。


    2020年,陳剛參加了一個企業家交流論壇,看著臺上寶安區新引進的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企業相關負責人演講時,內心五味雜陳。


    “挺羨慕人家的,政府像寶貝一樣引進,看我們這種就像看‘瘟神’巴不得早點送走。但是那些高新技術領域,我也不懂,他們的生意我做不了。”陳剛說。


    他告訴記者,在過去幾年中,其創辦企業所在的工業園區,一直有傳聞要在廠房租約到期后不再續約,以便該園區進行后續的拆遷改造。


    “如果我們哪天真的過于落后了,那就被市場淘汰吧,但是在那之前,能干一天是一天,對得起手下這幾十號人就行。”陳剛說。


    在過去的十年間,陳剛一直十分關注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制造業領域最新政策,他希望能看到更多更接地氣的承接產業轉移,或者扶持技術升級的政策出現。


    但對于陳剛的看法,陳佰東則不以為然,“大家是做生意的,在商海里面搏殺,外力幫不了太多。”他說。



     
    下一篇:

    亞太橡塑展合肥站展品速遞“第二彈”:橡膠機械專題!

    上一篇:

    模具行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舉報收藏 0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luomei@zhixunsh.com
    更多>同類熱門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