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ul>
    
    
  • <kbd id="wskey"></kbd>
    <ul id="wskey"></ul>
    <tr id="wskey"></tr>
  • <samp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samp><samp id="wskey"><tbody id="wskey"></tbody></samp>
    客服熱線:18221259202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第幾輪?

       2023-11-20 4280
    核心提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本國實際,既有各國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本國實際,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等專欄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對其理論體系、戰略安排、實踐部署等進行知識總結和理論解讀。

    這一期的關鍵詞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022年4月28日攝)。新華社 資料圖


    習近平總書記說:“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痹诓煌瑘龊系闹v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使用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概念。那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第幾輪?

    關于生產力發展節律存在爭議

    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根本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發展呈現一定的節律。然而,對于生產力發展的節律,人們的觀察視角、研究對象、判斷標準和基本概念是不一致的。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發展呈現什么樣的節律,學術界仍存在爭議。

    2011年前后,國內學術界曾就“新一輪科技革命是第幾輪”發生過爭議。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教授提出,人類經歷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兩次科學革命”是近代科學誕生、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三次技術革命”是蒸汽機和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當前人類正迎來“第六次科技革命”。清華大學劉兵教授對何傳啟的觀點提出質疑:“革命”不能泛化,“科學革命”就是范式轉換,科學史家們認同的“科學革命”只有兩次——牛頓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馮昭奎教授認為,“科技革命”是“科學”與“技術”的相互融合轉化,因此瓦特改進蒸汽機帶來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只是一次“技術革命”而非“科技革命”。

    國外學術界對生產力發展的節律同樣存在爭議。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和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未來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人類正迎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學者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提出,當前人類已經進入“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

    上述學者提出的概念都是從某一側面描述生產力發展的節律,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一致,涉及“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機器革命-工業革命-產業革命”一系列概念。如果不按照統一口徑使用這些概念,則無法開展研究。

    如何實現概念的邏輯統一

    為了開展研究,需要統一概念?!爱a業革命”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可以涵蓋上述各個概念,從而實現概念的邏輯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歷次“產業革命”的5個特點:“歷次產業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點:一是有新的科學理論作基礎,二是有相應的新生產工具出現,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資熱點和就業崗位,四是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調整并形成新的規模化經濟效益,五是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變革?!?/p>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跳出細枝末節的概念區分,針對當代的現實問題,揭示了“科技創新”與“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變革之間層層遞進的大邏輯。按照這個大邏輯,“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機器革命-工業革命-產業革命”這些概念層層遞進,最終歸結為“產業革命”。

    需要說明的是“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在英語中,二者都是“industrial revolution”,在漢語中二者也經常被混用;但二者含義仍存在細微差別,在實際應用中,“工業”明顯偏重“制造業”(manufacturing),而“產業”則包括了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大部門。例如,美國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推出了“高端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顯然,“制造業”在各“產業”中處于核心地位:“制造業”往往科技進步的“首發領域”,然后再擴展到其他部門。

    當前人類正在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次產業革命的共同特點,即從生產力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影響來看,人類經歷了三次產業革命,目前正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70年代,以蒸汽機為標志,機械化大生產代替了手工作坊;第二次產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為標志,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第三次產業革命,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為標志,機器可以從事“常規性腦力勞動”。

    當前,人類正在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2011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提出“工業4.0”,人類迎來了第四次產業革命。隨后美國、日本、中國也相繼推出了智能制造計劃。2017年1月,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主旨發言。他引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的著作《第四次工業革命》(the Fo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產生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第四次產業革命不同于以往歷次產業革命。以往的產業革命都以具體生產工具為標志,而第四次產業革命不以具體生產工具為標志,而是系統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特點:“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如果為第四次產業革命尋找一個標志,那就是“知識經濟”,即知識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機器可以從事“非常規性腦力勞動”。


     
    下一篇:

    亞太橡塑展合肥站展品速遞“第二彈”:橡膠機械專題!

    上一篇:

    視環會-秋季展“搶鮮”:打出創新“組合拳”,中泰環保蓄勢待發!

    舉報收藏 0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luomei@zhixunsh.com
    更多>同類熱門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