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山東能在機床產業創新走在前,那么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無疑有了堅實的“基石”支撐,甚至對我國制造業自立自強增添巨大助力。
時下,芯片、新能源汽車幾乎占據了行業的“頂流”,然而在國家意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點領域,工業母機(機床)與其并列。
這自不是無的放矢,作為生產機器的機器,機床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生產基礎,是關系國家經濟的戰略性行業,小到手機、電腦,大到高鐵、飛機,都離不開機床產業。
相比芯片、新能源汽車行業,我國機床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一度有輝煌的“十八羅漢”,多年來,我國占據全球第一生產和第一消費大國的席位,但目前“卡脖子”問題依舊存在,中高端領域,基本上是“洋貨”攻城略地。
在全國機床產業版圖上,山東機床一直占據著重要席位,在機床產業有比較優勢,這里不僅有“中國中小機床之都”“機床附件之鄉”,還有為數不多碩果僅存的“十八羅漢”廠之一的濟南二機床廠,如果將這種比較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勢必助推山東的高質量發展。
“傳統電盤每人每天僅能裝配一臺,節點較多且容易接錯,機床60%電氣故障因此產生,但智能電盤安裝僅需10分鐘”,在全國最大的數控面板、智能電盤配套企業——山東山森數控技術有限公司(下簡稱“山森數控”)車間,每年都有十幾項專利誕生,其智能電盤屬全國首創,占據國內機床行業電盤市場的80%以上。
山森數控正是滕州機床產業邁向智能化環節中的重要落點。
位于魯南棗莊的滕州有著“中國中小機床之都”的美名,機床在滕州發展已有半個世紀之久,巔峰時期,滕州境內有各種類型的中小機床企業達上千家,經過幾輪市場的“大浪淘沙”,如何在機床產業領域站穩腳跟、掌握話語權,滕州開始了發展探尋,智能制造正是其中手段之一。
滕州因地制宜建設了大數據中心、機床云,依托數據賦能和工業互聯網加持,讓機床先進制造底色越發濃厚,并通過搭建了三大平臺:建設機械工業園,調高企業集中度、組建機械工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引進國家級機床質檢中心,打造名牌產品,促進企業快速升級等配套措施,讓滕州機械機床企業數量從高峰時的千余家,銳減2成,但產值卻翻了幾十倍,產品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滕州中小數控機床區域品牌在全國打響。
借助產業的智能升級,滕州域內的機床制造龍頭企業,也有了更高的發展目標。
如今,威達重工滕州高端智能重型數控機床裝配項目正施工建設,一幢恒溫恒濕的高標準廠房基本完成。
“滕州發展機床產業已有50多年,中小機床企業聚集,難免同質化競爭,陷入低端混戰,因此我們另辟蹊徑,走出一條向高端發展的路線”,中國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勝表示,最近威達重工采購了國際一線品牌設備,生產面向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高端產品,更加適應市場需求,“這一方面可以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另一方面也能帶動拉長滕州機床產業集群鏈條”。
滕州是山東機床產業發展的代表,卻不是孤例,如果僅有滕州的中小機床,那么山東在機床產業并沒有多少“閃轉挪騰”的空間。
位于濟南槐蔭區的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下簡稱“濟南二機床”)的“基業長青”,無疑讓山東在大型機床制造領域占據了一定優勢,也間接打通了“大型、中小型”機床的產業鏈條。
提到濟南二機床這無疑是濟南人乃至山東人的榮耀,中國第一臺龍門刨床、第一臺機械壓力機就是其研發出來的,也是當時業內稱的機床廠“十八羅漢”之一。
發展至今,濟南二機床已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鍛壓設備和大重型金屬切削機床制造基地,被譽為“世界三大數控沖壓裝備制造商”之一,產品廣泛服務于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船舶、冶金、模具、工程機械等行業,并遠銷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
這家有著超80年“工齡”的老國企之所以能成為市場的“常青樹”,創新驅動正是關鍵助力——其早早地建立了數字化研發中心、數控機床恒溫裝配車間。
濟南二機床集團董事長張世順就提及濟南二機床抓住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品、服務和制造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通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鏈。
這也讓濟南二機床“老國企”成為行業的“國家隊”——先后承擔并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3項,突破了一系列智能制造、自動化系統等“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與國際同步發展,濟南二機床出口福特的大型高速沖壓生產線,無論是技術、質量、可靠性和服務等,體現了世界級先進的技術和水平。
無論是滕州的中小機床還是類似濟南二機床的大型機床,可以這么說,數字賦能制造業并由此推廣而來的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山東推動機床產業邁向先進制造業的助推器,并借此助推山東機床產業由比較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仔細梳理山東機床產業,在中小機床產業制造、機床部分附件、大型機床的部分領域制造,山東具有比較優勢,但在機床全產業鏈各環節尤其是高端裝備領域優勢不明顯,這不是山東一個省的問題。
新華社曾刊發《“工業母機”,處在關鍵十字路口!》的文章就指出,我國在上游設計、制造端,在材料、零部件以及經驗等方面基礎薄弱,難以支撐我國在高端機床領域實現全面自主;在下游應用端,離開了進口原料,高端機床在我國如同“破銅爛鐵”一樣無用武之地。
而山東此時加注創新,強化數字賦能,以工業互聯網推動機床產業“換道超車”可以說既貼合山東發展實際,也是一種發展探索。
特別是關鍵時期,在山東奮力“走在前、開新局”之際,具有舉旗定向功能的“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讓山東機床產業有了更為清晰的發展路徑,強化數字賦能正是關鍵一步。
結合前期山東各地在機床產業上的實踐,以及數字強省建設搭建的“數字高速公路網”——截至今年上半年,山東全省已累計培育省級數字經濟園區85家,培育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15個,可以預見山東機床跑出“加速度”,按下“先進”的“快進”鍵不遠矣。
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在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過程中,山東機床尋求更大的突破——無論是在工業互聯網,還是在產業生態鏈,能夠助力整個裝備制造業的升級,以此加速山東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邁進,“工業母機”也更名副其實,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也有了“強基”。
山東機械工程學會會長、山東省高端裝備產業協會理事長、山東省機械設計研究院林江海教授認為,山東傳統裝備制造業量大面廣,門類齊全,占據裝備工業產值70%以上。強化機械制造業基礎再造,“工業母機”機床的發展至關重要,對裝備制造業來說,它具有戰略性產業地位。同時,解決機械裝備數字化智能化問題,機床更是首要課題。
路雖遠,行則將至。機床產業實現更大突破還需要很多路要走,山東機床產業想要實現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邁向先進制造業,需要的不止是數字賦能,產業生態的打造、積極走出去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標準化建設等同樣至關重要,這不是一時之功,但也將會是山東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必不可少的環節。
“機床附件之鄉”德州平原縣的規模集聚和高質量發展,讓山東發展先進機床制造少了些許顧慮——出現了機床部件、附件等機床配套產業生態鏈。
作為深耕機床附件的平原縣龍頭企業,我國機床功能部件中機床附件的核心制造商之一的山東征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征宙機械”),其公司黨委書記張海清就這樣形容機床附件——它就像“工業母機”之“手”,沒有它,幾乎所有的機床都只是擺設,就像面對著一桌豐盛的美味佳肴,卻沒有筷子和勺子,只能“望洋興嘆”。
專精于機床附件,讓征宙機械成為我國機床附件細分市場規模最大的專業制造商之一,其80%產品出口美國、德國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得益于征宙機械這樣的機床附件龍頭企業的帶動,平原縣當地擁有300多家機床附件制造商,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是中國機床小附件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集散基地,也是我國最大的機床附件生產制造集聚地之一。
平原縣同樣把工業互聯網融入機床附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并且高度注重產業生態建設。
早在2020年11月,平原縣成立首家共享工廠,借助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利政策,平原縣成立機床工具協會,打造機床附件共享工廠建設模式,抱團式發展,實現生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為了能夠持續保持技術優勢,平原縣還成立了機床附件研究院,通過引進云平臺服務商,推進機床附件產業互聯網在平原落地,推進“機床附件小鎮”申辦工作,促進產業集群的提檔升級。
前文提及的濟南二機床同樣是如此,其牽頭成立了12家機床產業鏈上下游單位組成的聯合體,開始國家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建設項目,掀起一場國產高檔精密數控機床的強“基”之戰。
滕州則依托墨子科創園,著眼于促進創新要素加速聚集、加快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傾力打造集“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為一體、國內領先的精密機床全鏈條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除了以上提及的典型做法,濟寧站在了對外合作的前沿,山東首批認定的國際合作園區——濟寧中歐國際數控機床產業園,引入歐洲數控鏜銑床、數控車床、攪拌摩擦焊等整機企業和上游配套企業,將推動機床產業集群化發展。
目前,已入駐華數蒂德聯合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奧地利-辰興FKD高端立式車床、德國羅特勒深孔鉆床、克萊蒙特鑄件新材料等多家數控機床相關企業。
越發向好的產業生態、越走越長的產業鏈條、越來越多的智能應用場景,結合國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可以說,當下的山東機床產業“彎道超車”已勢起風至,由此牽引帶來的先進制造業動能將助推山東創新“走在前、開新局”。